国 书
- 拼音
- guó shū
- 注音
- ㄍㄨㄛˊ ㄕㄨ
- 词性
- 名词
- 繁体
- 國書
国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国书
国史。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即国字。
引证解释
国史。
引《魏书·高祐传》:“请取有才用者参造国书。”
《北史·崔光传》:“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
唐•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汉•魏 之 陆贾、鱼豢晋•宋 之 张璠、范曄,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
引《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宋•胡宿 《论北界点集事宜》:“选差能专对近臣往使北戎,与议定国书,固其邻好。”
《元史·世祖纪三》:“命兵部侍郎 黑的 、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
《清史稿·礼志十》:“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帝幸 颐和园,御 仁寿殿亨利 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即国字。
引元•揭傒斯 《题邹福诗后》:“余在阁中时,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
清•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不用 蒙古 、汉字。”
国语辞典
国书
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节卸任时,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前者称为「到任国书」后者称为「辞任国书」。
网络解释
国书
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分为派遣国书和召回国书召回国书一般在新任大使或公使递交派遣国书时一并递交。外交使节一般在递交国书后方能正式履行职务。
国书有正本、副本之分正本加封,副本不封口。正本由派遣国元首签署外交部长副署,由使节亲自向驻在国元首递交。副本则印上国家元首、外交部长的签名,不签署。
国书的字义分解
-
国
国 [ guó ]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 如 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 2. 特指中国的。 如 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 3. 姓。
-
书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 如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 如 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 文件。 如 证书。说明书。 4. 写字或写的字。 如 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 写文章。 如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 字体。 如 草书。隶书。楷书。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如 说书。听书。
国书造句
1、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教授于宇对他的榜书艺术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为“千古探艺第一人”。
2、为了鞭策激励自己,也为了不偏离书法传统正道,又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举办的05届书法高级班学习。
3、转年,中国书店即从天图旧藏的这批古书木版中选出《屏庐丛刻》一种刷印,并向天图赠送了四套样书,其余的10种古书木版没有刷印。
4、前次不列颠就曾经递交国书,希望派使觐见大清皇帝陛下,被乾隆以化外蛮夷,不通礼仪,恐滋扰地方为名断然拒绝。
5、为重建家园,当地商绅黄缃等人发起向全国书画家和各界名流征集救灾书画作品的倡议,以巡回展出和义卖的润资赈济灾民。
6、首届“西狭颂”书法展省博开幕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记者李杨)昨日下午,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在省博物馆开幕。
7、她化身卫国公主,他便军临城下,终是她手捧国书前来求和,就此嫁入王府受尽荣宠。
8、邹海明,绍兴画院画师,中国书画论坛总版主。
9、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岳飞第二十五世孙、中国书法家协会岳荣祥老师现场挥毫泼墨书下“瑞气华堂”,其笔法秀逸、墨彩艳发,让人动心骇目。
10、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2015年春季拍卖会将于4月6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汇集逾300帧近现代名家杰构。
国书的相关词语
【国书】的常见问题
-
国书的拼音是什么?国书怎么读?
答:国书的拼音是:guó shū
点击 图标播放国书的发音。 -
国书是什么意思?
答:国书的意思是: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或使节卸任时,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前者称为「到任国书」,后者称为「辞任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