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 篌
- 拼音
- kōng hóu
- 注音
- ㄎㄨㄥ ㄏㄡˊ
- 词性
- 名词
箜篌的意思
词语解释
箜篌
古代来自西域的译词。一种拨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英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引证解释
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引《史记·孝武本纪》:“祷祠 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应劭 云:武帝 令乐人 侯调 始造箜篌。”
《隋书·音乐志下》:“今曲项琵琶、竪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旧唐书·音乐志》:“﹝箜篌"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13c31c8af7>卧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箜篌" class=primary href=/search/mid_4/ci-424b1afb5>竖箜篌 汉灵帝 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时古调》诗之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国语辞典
箜篌
乐器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似瑟而较小弦数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拨弹奏。
网络解释
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后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箜篌的字义分解
-
箜
箜 [ kōng ] 1. 〔~篌〕古代弦乐器,像瑟而比较小,弦数从五根至二十五根不等。
-
篌
篌 [ hóu ] 1. 〔箜~〕见“箜”。
箜篌造句
1、天惊石破: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女子。席慕蓉
3、尘缘葬,皆付于桑壤;聆箜篌,仍兀自戗戗。青冥未知此情长,吾生吾爱葬云荒。洛天依
4、就是在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那就是樱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那同一个人。那么就算我哭泣了,也别笑我软弱。席慕蓉
5、说起箜篌,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6、杨叶牂牂东倚楼,静女洛水弄箜篌。鸿雁含珠落沧海,溯昭五杰皆风流。身披星斗花满袖,一日品尽月都酒。故人相去万余里,新客还来过九洲。君子以泽
7、吕光轻轻拍手,宫内丝竹声起,竖箜篌,铜鼓,笙箫,答腊鼓,各种乐器纷纷而起,动听的曲调让人如痴如醉zaojv.c om。
8、卧箜篌与古琴、琵琶、古筝相类似,同属品柱一类的弹拨乐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就已出现,汉代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9、酒肆内妖娆的胡姬,合着琵琶,箜篌的伴奏跳起了胡旋舞,引来长安少年们的欢呼。
10、车厢一侧为各种舞蹈的图示,依次表现反弹琵琶、胡腾舞、胡旋舞、霓裳羽衣舞;另一侧则为乐器技师,依次表现大鼓、箜篌、笛子、二胡、琵琶乐师。
箜篌的相关词语
【箜篌】的常见问题
-
箜篌的拼音是什么?箜篌怎么读?
答:箜篌的拼音是:kōng hóu
点击 图标播放箜篌的发音。 -
箜篌是什么意思?
答:箜篌的意思是:乐器名。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似瑟而较小,弦数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拨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