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耻
- 拼音
- zhī chǐ
- 注音
- ㄓ ㄔˇ
- 繁体
- 知恥
知耻的意思
词语解释
知耻
谓有羞恶之心。
引证解释
谓有羞恶之心。
引《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耻耕夫让畔以成仁。”
宋•曾巩 《叙盗》:“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耻而自新。”
国语辞典
知耻
有羞恶之心。
引《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网络解释
知耻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知耻的字义分解
-
知
知 [ zhī ] 1. 晓得,明了。 如 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2. 使知道。 如 通知。知照。 3. 学识,学问。 如 知识,求知。无知。 4. 主管。 如 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 如 相知。知音。知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 如 故知(老朋友)。 知 [ zhì ] 1. 同“智”,智慧。
-
耻
耻 [ chǐ ] 1. 羞愧,羞辱。 如 羞耻。雪耻。奇耻大辱。耻笑。耻骂。
知耻造句
1、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格外珍惜自尊,就会主动维护他人的尊严。
2、一位恬不知耻的炫耀者在火光中时不时地鲁莽地舞动自己的脚板。
3、在恬不知耻之风盛行之际,我们常为谁堪信任感到困惑。
4、古老的中国,沉睡的民族,被敌人的铁蹄踏倒在地,没有踏碎它,反而把它踏醒了,没有制服它,反而把它激怒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危亡之际,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奋勇,“东亚病夫”。
5、你这个气急败坏的窝囊废怎么敢这样和我絮叨了啊?你怎么按么恬不知耻了啊?
6、我们的干部、党员都是为群众办事的,因此应当知耻近乎勇,闻过则喜。
7、知耻近乎勇,知无耻近乎神勇。
8、他涎着脸,凑到小丫头的耳垂边,恬不知耻的调侃:小丫头,几天不见,你又发育了一些。
9、还是韬光养晦,如袁世凯般做一个窃国大盗、抑或是抓住历史的机遇当一个艰难的改革者?百炼成钢,知耻后勇,只有以血淬剑,才能再造中华。
10、春晚本来就一年不如一年,可御用调查机构的马**们还聒不知耻说老百姓越来越喜欢春晚。
知耻的相关词语
【知耻】的常见问题
-
知耻的拼音是什么?知耻怎么读?
答:知耻的拼音是:zhī chǐ
点击 图标播放知耻的发音。 -
知耻是什么意思?
答:知耻的意思是:有羞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