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俗
- 拼音
-
mín sú
- 注音
-
ㄇㄧㄣˊ ㄙㄨˊ
- 词性
- 名词
- 近义词
- 习惯 习俗 风气 风俗 民风
民俗的意思
词语解释
民俗
民众的习惯;民间风俗。
英folkway; folk custom;
引证解释
人民的风俗习惯。
引《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絶。”
《史记·循吏列传》:“楚 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宋•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然后上下同心致君亲如 尧 舜 ;中外有道,躋民俗於 羲皇。”
清•薛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疏》:“民俗既变然后招商承办……可以渐推渐广渐续渐远。”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引《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宋•张孝祥 《正提刑启》:“畴昔熟於条教莫先图民俗之安;乃今奉以周旋当益厉官常之守。”
清•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奋白笔书盈尺之纸,为国家陈民俗之急。”
国语辞典
民俗
人民百姓的风俗习惯与传统。
引《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
《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顺府地方毗连四川苗汉杂处,民俗浑噩。」近民风 习俗
网络解释
民俗 (一种民间文化)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 (汉语词组)
民俗
mín sú
ㄇㄧㄣˊ ㄙㄨˊ
民风风气风俗习惯习俗
◎民俗mínsú
[folkway;folk custom]民众的习惯;民间风俗
民俗mín súㄇㄧㄣˊ ㄙㄨˊ
人民百姓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文明小史.第一回:「湖南永顺府地方毗连四川,苗汉杂处,民俗浑噩。」近民风、习俗
民意民生民房民生 国计民运民享民事民众民生 主义民殷 国富民人民国民极民政民心民防民声民乐
避世 绝俗殊俗卑俗抗尘 走俗问俗匡时 济俗异俗旧俗归俗染风 习俗超尘 出俗采风 问俗寻俗激贪 厉俗不僧 不俗不寻 俗犷 俗浅
民俗的字义分解
-
民
民 [ mín ]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如 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2. 指人或人群。 如 居民。民族。 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 如 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4. 某族的人。 如 汉民。回民。 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 如 农民。渔民。 6. 非军事的。 如 民品。民航。 7. 同“苠”。
-
俗
俗 [ sú ] 1.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如 俗尚。风俗。习俗。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 2. 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 如 俗名。俗语。俗曲。雅俗共赏。 3.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 如 俗气。俗物。鄙俗。粗俗。庸俗。 4. 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 如 俗人。世俗。僧俗。凡夫俗子。
民俗造句
1、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善于开发、综合性开发,才能发挥其历史功能、教化功能、娱乐功能。
2、后来虽然历法改了,但苏州人仍然重视冬至节,有“肥冬瘦年”的民俗。
3、对联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品,主要用于庆祝、装饰和表达个人修养,李鸿章的对联作品主要反映了他的思想和道德修养。
4、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5、目前,全市已有武夷源、陶观、乡巴佬民俗风情、葫瓜农庄、黄角潭等6处“森林人家”,各具地方特色。
6、如今,在香山欣赏秀丽山色,远眺对岸的大小金门岛,观看民俗表演,品尝“蚝仔煎”、“面线糊”等风味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已成为香山旅游的重要内容。
7、这些民俗游戏包括掷尤茨、跳跳板、抽陀螺、放风筝、滑冰车等等。
8、摘要湖北省恩施州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发展民俗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9、南瀛国际民俗艺术节活动虽已有上述初步成效,但举办单位仍有许多值得改善之处。
10、位于中蒙边境的阿尔山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俗文化。
民俗的相关词语
【民俗】的常见问题
-
民俗的拼音是什么?民俗怎么读?
答:民俗的拼音是:mín sú
点击图标播放民俗的发音。
-
民俗是什么意思?
答:民俗的意思是:人民百姓的风俗习惯与传统。
-
民俗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民俗的近义词是:习惯 习俗 风气 风俗 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