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 城 派
- 拼音
- tóng chéng pài
- 注音
- ㄊㄨㄥˊ ㄔㄥˊ ㄆㄞˋ
桐城派的意思
词语解释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引证解释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及 唐•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国语辞典
桐城派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网络解释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桐城派的字义分解
-
桐
桐 [ tóng ] 1. 〔泡(pāo)~〕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 2. 〔梧~〕见“梧”。
-
城
城 [ chéng ] 1. 围绕都市的高墙。 如 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2. 都市。 如 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
派
派 [ pài ] 1. 水的支流。 如 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 2. 一个系统的分支。 如 派系。派别。派性。党派。 3. 作风,风度。 如 正派。气派。派势。派头。 4. 分配,指定。 如 派赴。派驻。派遣。委派。 5. 指摘。 如 派不是。 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
桐城派造句
1、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
2、桐城派是清代最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
3、归有光和桐城派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
4、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5、方守彝本身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这些书信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6、当时教育部长傅增湘也属桐城派,是蔡元培的后台,但他的下属、章门弟子鲁迅并不买账,讽他为“F部长”,还到处说他曾试图盗窃京师图书馆中的宋版书。
7、林纾与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姚永概一同研讨学术,传道授业。
8、这两个人是反对白话文的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姚叔节,均思想守旧,当初恨不得刨陈的祖坟。
9、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10、戴氏长于文学,尤擅古文,故有些学者将他与方苞并列为桐城派之祖。
桐城派的相关词语
【桐城派】的常见问题
-
桐城派的拼音是什么?桐城派怎么读?
答:桐城派的拼音是:tóng chéng pài
点击 图标播放桐城派的发音。 -
桐城派是什么意思?
答:桐城派的意思是: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