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字词语
共 1170 条词语
-
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东北部,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雨量充沛,湖泊和人工渠道密布;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花生、蚕丝和鱼虾等,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亦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查看详情]
-
据传李白年轻时,读书未成,在溪边遇到一个老妇正在磨铁杵,想将它磨成一根针,因而受到感动,努力完成学业,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典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眉州·磨针溪》。后用来比喻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定能有所成就。[查看详情]
-
散文篇名。北宋王安石作。记述作者游山洞的经过,由“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题为游记,实以议论为主,隐示创业者必须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查看详情]
-
古画名。“七贤”说法不一。[查看详情]
-
利用深度正反馈,通过阻容耦合使两个电子器件交替导通与截止,从而自激产生方波输出的振荡器。常用作方波发生器。[查看详情]
-
谓看得见食物,但吃不到。常用以形容空欢喜。[查看详情]
-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查看详情]
-
碑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查看详情]
-
唐代科举名目之一。[查看详情]
-
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后,多次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释放政治犯等要求。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人民极为愤慨,广泛开展营救运动。1937年7月后,国民党政府被迫释放沈钧儒等七人。[查看详情]
-
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及其高品质因数来控制频率的振荡器。石英晶体的切割方向和厚度可决定其振荡频率和稳定度。其最大特点为稳定度高,一般约10-6,如采用恒稳装置,可提高到10-10数量级。[查看详情]
-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查看详情]
-
①.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③.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写于1873-1886年。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有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查看详情]
-
文学团体。1921年由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十二人创立于北京。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注重文学创作和介绍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和东欧文学。主办《小说月报》、《诗》等刊物。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活动基本停止。[查看详情]
-
黑色的母牛产下白色的牛犊。旧时迷信,指吉祥的预兆。[查看详情]
-
蚍蜉,大蚂蚁。蚍蜉撼大树指以大蚂蚁的力量想去摇动大树。比喻不自量力。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作「蚍蜉撼树」。[查看详情]
-
公木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9年。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表现八路军为拯救民族危亡,坚决开赴前线,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查看详情]
-
吸取大气中的空气,将其压缩,以产生高压空气的机器。[查看详情]
-
欧洲最大的岛屿。在欧洲大陆西岸外的大西洋中。是英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23万平方千米。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三部分,有“英伦三岛”之称。世界主要工业地区之一。[查看详情]
-
中国画。张大千作。绢本长卷。水墨设色。长近20米,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起笔,绘出浩瀚长江自都江堰铁索桥至崇明岛外汇入东海的全景。技巧上既有传统山水画的用墨之法,又有西方现代绘画的泼彩之法,形成“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新风格。[查看详情]
-
信口胡说、没凭没据的话。[查看详情]
-
见“赤雀衔丹书”。[查看详情]
-
同“热锅上蚂蚁”。[查看详情]
-
①.谓像枯木般地无心而立于中央。②.引申为中立。[查看详情]
-
指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飞机,适于高速飞行,目前喷气式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已达三倍音速以上,飞行高度已达三万米左右。[查看详情]
-
对同性恋或同性恋者的无理畏惧。[查看详情]
-
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粉末。有吸湿性。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由磷酸与过量的碳酸钠作用而得。可作木材、纸张的防火剂;印染工业的媒染剂;化学分析中的缓冲剂;也用于鞣革、搪瓷、陶瓷、洗涤剂等工业中。[查看详情]
-
比喻不可靠,难以持久的商业交易。[查看详情]
-
犹言疾风知劲草。[查看详情]
-
一般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共同之点,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的认识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为指导,认识尚未认识或尚未深入认识的各种个别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对一般事物的认识。[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