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 tóu chán

拼音
kǒu tóu chán
注音
ㄎㄡˇ ㄊㄡˊ ㄔㄢˊ
词性
名词 成语
繁体
口頭禪

口头禅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口头禅kǒu tóu chán

  1. 本指不明禅理而袭取佛家现成套语润饰其言词。今泛指某人言谈间所爱用的习惯语又叫口头语或口头语儿。

    cant; cliche; pet phrase;

引证解释

  1. 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宗哲理只袭用它的某些常用语以为谈话的点缀。此种常用语亦称之为“口头禪”。

    宋•王楙 《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禪脚踏实地性虚天。”
    清•纳兰性德 《与某上人书》:“‘万法归一一仍归万’,此僕实有所见非口头禪也。”
    《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禪,常觉得头昏脑闷。”
    后用以指常挂在嘴上的话或口头惯用语。 峻青 《秋色赋·珊瑚沙》:“‘高速度的发展生产’这句话已经成了洲上每一个居民的口头禅。”
    《人民日报》1981.8.6:“过去有句口头禅:‘费了油还怕灯不亮?’意思是只要舍得下本,生产不愁上不去。”

国语辞典

口头禅kǒu tóu chán

  1. 原指不曾领会佛教禅理只袭用它的一些常用语作为谈话的题材。后泛指说话时的惯用语。也作「口头语」。

    《老残游记·第九回》:「不如弄两句辟佛老的口头禅就算是圣人之徒岂不省事?」《文明小史·第五九回》:「他们的口头禅是『维新』两个字因此引为同志谁想性情却大不相同的。」

口头禅的字义分解

  • 口 [ kǒu ] 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 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 瓶子口。 3. 出入通过的地方。 门口。港口。 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 古北口。喜峰口。 5. 破裂的地方。 口子。

  • 头 [ tóu ]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 头骨。头脑。头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 留头。剃头。 3. 物体的顶端。 山头。笔头。两头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 从头儿说起。头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 布头儿。 6. 以前,在前面的。 头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 头等。头生。 8. 首领。 头子。头目。 9. 方面。 他们是一头的。 10. 临,接近。 头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 一头牛。 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 三头五百。 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 禅 [ chán ] 1. 佛教指静思。 坐禅。参(cān)禅。禅心。禅机(佛教禅宗启发门徒悟道时使用的隐语、比喻以及带有暗示性的动作等)。禅宗。禅定。 2. 特指佛教的。 禅师。禅杖。禅林。禅堂。 禅 [ shàn ] 1. 帝王的祭地之礼。 封禅。 2. 帝王让位给别人。 禅位。禅让。受禅。 3. 事物更(gēng )代。

口头禅造句

1、背叛是男人的血统,博爱是男人的宣言,自由是男人的口头禅,见异思迁是男人一贯的风尚。

2、万圣节口头禅:我不装扮,因为我是真鬼,别害怕,不然你就真跟我一样了,我没有恶意,只是看你们扮我,所以过来凑凑热闹,别担心,鬼和人看不出区别。

3、他的最出名的也是家喻户晓的一句口头禅就是“小点,小点声,我在捉兔子呢!”。

4、但是,FSa的口头禅是“采取进一步措施”,并且,如果需要的话,他们会在整个认股权发行期间限制股票借贷,对于空头来说,这可真是要了命。

5、你为江上影解释的的是“国骂口头禅”,不是谩骂。

6、“多大事”因而成了南京人的口头禅,“就是唻”成了他们常带的复合语尾助词,显见得大派而淡定。

7、“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些在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实际上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8、江湖做派,热爱敛财,口头禅是“混账王*蛋”,哪怕屡屡在人前吃瘪,回转身来仍是一副“我是你老子”的张狂德性,颇有一块老牌滚刀肉的勇气和魄力。

9、如今,在福建漳平市城区最繁华的菁东社区,“有事找秀慧”成了居民口头禅

10、“靠北靠母”的简称,闽台地区常用口头禅,直译就是“哭爹”,但是意思已经多元化了,很多情景都可以讲。

口头禅的相关词语

【口头禅】的常见问题

  1. 口头禅的拼音是什么?口头禅怎么读?

    答:口头禅的拼音是:kǒu tóu chán
    点击 图标播放口头禅的发音。

  2. 口头禅是什么意思?

    答:口头禅的意思是:原指不曾领会佛教禅理,只袭用它的一些常用语作为谈话的题材。后泛指说话时的惯用语。也作「口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