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拼音
lì shū
注音
ㄌㄧˋ ㄕㄨ
词性
名词
繁体
隸書

隶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隶书lì shū

  1. 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隸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引证解释

  1. 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魏。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

    《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 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国语辞典

隶书lì shū

  1. 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捺划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网络解释

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字义分解

  • 隶 [ lì ] 1. 附属,属于。 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2. 封建时代的衙役。 隶卒。皂隶。徒隶。 3. 旧时地位低下而被奴役的人。 奴隶。隶仆。 4. 隶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隶书。隶字。汉隶。 隶 [ dài ] 1. 同“逮”。

  •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 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3. 文件。 证书。说明书。 4. 写字或写的字。 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5. 写文章。 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6. 字体。 草书。隶书。楷书。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 说书。听书。

隶书造句

1、有一位刻字先生,他挂出来的价格表是这样写的:刻“隶书”4角;刻“仿宋体”6角;刻“你的名章”8角;刻“你爱人的名章”1.2元。那么他刻字的单价是多少?(每个字两角)。

2、传统的中国书法有篆体、隶书、楷书、草书。

3、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狂草)等五种。

4、学习隶书传统,除东汉时期的碑刻外,还有古隶阶段的木牍、简帛、刻石,其风格之多样、造型的奇特、趣味的多变,会给学隶书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5、杨在葆擅长大草,笔卷风云,墨池龙腾;刘子枫偏爱行草,兴之所适,得意忘形;乔榛钟爱行楷,用笔雅静,寓刚于柔;濮存昕独钟隶书,虚实相生,飘然欲飞。

6、实际情况很可能像别的书体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靠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只是整理工作。

7、他少时习字,青年时期方入碑贴,楷行初学赵孟頫,后对魏碑心摹手追,犹对隶书情有独钟。

8、墓前的墓碑上,镌刻着隶书的“清焦循之墓”五个大字;墓碑背面的碑文,记载了焦循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9、太守府的门前,沮授在两块红布上用隶书工工整整地写上“爆竹辞旧岁,桃符迎新年”。

10、从上古的石鼓文,到夏商的金文甲骨文,从春秋战国秦国用的大篆和六国古文,到秦朝统一天下文字用的小篆和民间所用的隶书

隶书的相关词语

【隶书】的常见问题

  1. 隶书的拼音是什么?隶书怎么读?

    答:隶书的拼音是:lì shū
    点击 图标播放隶书的发音。

  2. 隶书是什么意思?

    答:隶书的意思是: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捺划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